今年是作家艾芜诞辰115周年,我校雷雨话剧社将于六月在“艾芜与文化中国”学术研讨会上表演由其短篇小说集《南行记》改编的话剧。目前,剧组主创人员正在不断斟酌剧情与修改剧本。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搭建多元兴趣平台和拓展学生综合素质,4月12日,我院特邀中国内地话剧工作者方旭老师前来指导雷雨话剧社,为同学们提供了与专业戏剧人进行深入交流的机会。
方旭
中国内地话剧工作者,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1966年在北京出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致力于老舍作品的改编与演出。
方旭老师编写、导演、主演的剧作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独幕剧《我这一辈子》《老李对爱的幻想》(又名《离婚》)《猫城记》《二马》和《老舍赶集》。他还主演和参演多部话剧作品,包括《老舍五则》《北京法源寺》等。
排练现场,方旭老师首先就“表演是什么”与话剧社的同学们进行了交流。“表演是一个被动和主动的结合体,是演员对剧本文本的被动接受与主动创造”,“表演是一种交流,演员同剧本、同角色的交流。”其间,同学们积极回应方旭老师的问题,表达了各自的想法。
在方旭老师看来,表演是“感同身受”——真听、真看、真感受。“在生活中敢爱敢恨,所以在舞台上活得有血有肉。”他认为,演员是站在观众与角色之间的一个人,需要和角色达成感同身受并传递给观众,在感受与交流中实现的表演才能成为打动人的、有效的表演。
“就这一句词都能说出汗来!”除了交流表演,方旭老师特别就台词技巧进行了现场指导,并亲身示范了台词的舞台表现。为了使《南行记》剧组的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融入角色,他以电影《教父》中的反派形象为例,用“激将法”的教学方式让演员们在投入角色的状态下表达了真实心声,使同学们获益匪浅。
“我觉得这次接触机会很难得。演员训练是一个打破距离、深入内心和发掘潜能的交流过程,我们自己剧组内花了很长时间也很难改善的问题在方老师的指导下就迎刃而解了。”雷雨话剧社的段苏航同学说,“从长远影响来看,方老师给了演员们一个目标,我们以后还会在此基础上对表演、对舞台有更多全新的体验。”
在4月13日举行的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春天诗会暨首届金沙诗歌颁奖典礼上,方旭老师身着便服表演了话剧片段《我这一辈子》。即便无布景无道具,他也凭借一只话筒、简单的肢体语言和深厚的台词功底,将该片段中的巡警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方旭老师在春天诗会现场表演话剧片断
观看表演后,《诗探索》编辑徐丽松老师表示,由于不太喜欢话剧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台词,所以她从前很少看话剧,但是方旭老师的演出改变了她对话剧的看法。
观看了表演并与方旭老师交流后,同学们这样说:
18级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生 韩同学
(雷雨话剧社《南行记》剧组演员)
方旭老师本身是位有着大魅力的前辈。从他身上能感受到非常真实的情绪流露,从他的每一句话都能感受到这一点。一接触到舞台,他便涌现出了巨大的能量,这种感染力,是只有极度热爱某样东西并且专精于其才可能创造出的。给我们做示范,他出了不少汗,嗓音也有些哑。
对于我自己的角色夜白飞,我总是只把他当成了一名角色,不那么现实的角色。只是想着去怎么用他的方式来表现动作与台词,而从来没有走进他的心里。这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可在听了方旭老师的话之后,或许我渐渐明白了自己应当怎样去做。
18级新闻与传播学类本科生 石同学
(雷雨话剧社《南行记》剧组演员)
方老师训练演员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感受后的表现,先去让演员回想以往经历过的事情,通过回忆来调动演员情绪,从而实现演员与角色的情绪共鸣。
方老师的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他懂得怎样调动起人的情绪,并且他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导演,对于演员情绪的把握也十分细致,我也很愿意跟从方老师的引导。
18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生 王同学
(雷雨话剧社群演)
来自北京的方旭老师,带着京腔的厚重嗓音,风趣的开场词引得全场轻松大笑。“说……挑巡警,倒是用不着多大人情。”进入表演时没有明显的腔调变化和“模式转换”,好的表演给人平常而非刻意的感觉。
那句调侃的“鱼香肉丝辣子鸡”,大概是最令人难忘的了。
15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生 方同学
(雷雨话剧社《南行记》剧组副导演)
送方老师回北京的那个清晨,我迎面笑着挥手说再见,转头就拉着身边的朋友抓心挠肝,因为舍不得。有很多话还没有说,而这一别,也不知下次会面是几时,虽然有些东西点到即可,内心是摸清了度量衡的。
破除了表面的拿腔作势,用真实纯粹的情绪去感受,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这份心得想必在未来的人生中都会宕留很远很远。而对于这份坦诚的倾心相授,我们唯有道一声“谢谢”以表谢意。
文字/王北辰
视频/王北辰
图片与部分信息来源/雷雨话剧社、陈悦月
编辑/陈悦月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