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9月,我院多名学子参加第二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视频评论专场)并获佳绩。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同学们在创造与切磋中展现了青年学子的才华,在交流与思考中探寻视频评论的特性。同时,这样的院媒互动与积极尝试,体现了高校与媒体共同助力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可行和可为。
切磋交流 才华尽绽
8月3日,第二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视频评论专场)在线上启幕,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150余名学子参加了本次比赛。我院学子积极参与,在比赛中获佳绩。我院副院长操慧教授任评委,并受邀与参赛学子进行线上分享交流,探讨网络时代的观点表达。共同担任评委的还有中国青年报编委、高级编辑曹林,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新媒体专委会主任王彬荣。
线上分享交流会
比赛中,参赛选手分别就三组话题展开视频评论:“110斤男子每天背上万斤猪肉,靠双肩养活一家7口”“张玉环回去了,有一些人却‘逃离’了”和“南方医科大学给予16名研究生退学处理,其中博士11人”。选手们各抒己见、各展所长,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构思采用录屏、动画、亲身演绎等多种方式,围绕三组话题进行了不同风格的创作。
比赛流程
据红星新闻评论部编辑赵瑜介绍,之所以选择这样三个话题作为比赛题目,是为了能够尽量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生的认知和话语体系,以开放式话题激发多角度评说。在第一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中,选手可以自选文字、视频、音频等不同形式进行创作,比赛题目分别为“海外回国人士相关话题”“不良商家恶意注册商标”“韩国‘N号房’事件引发关注”和“中华遗嘱库公布年轻人立遗嘱大数据”。 与第一季相比,本次比赛最大的特色与变化即设立了视频评论专场,题目也更为贴近大学生群体。为了给参赛选手吃一颗“定心丸”,主办方还专门录制了两条“打板视评”作品给大家增添信心。赵瑜表示,参赛的同学们有着超乎预料的强大表现力,很多初次尝试视频评论的同学完成度也非常高。
最终,我院祁家宁、王北辰、雷思远等10名同学进入比赛“30强”并荣获嘉奖,颁奖仪式于9月11日以线上直播形式举行。通过本次比赛,我院学子体验了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跨媒介叙事方式,进一步增强了新闻评论的写作与表达能力,在“声情并茂”中凸显了价值与理性表达的可能性。“此次比赛以大众投票+专业评委分梯次打分的严格赛制,选拔出了视频评论中的佼佼者。”赵瑜说,“从报名看,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的参赛人数是最多的,他们多层次展现了对同一个话题不同角度的理解,各具特色,潜力无限。”
我院学子获奖情况
(作品合集链接:https://wx.cdsb.com/index.php/Vote/WVoteHighSchoolNew/index/id/169.html?code=031mGoFa1xKbDz0zOcJa1eXI790mGoFL&state=1#/)
互动探索 助力全媒体人才培养
本次比赛通过选手相互切磋的方式,为同学们搭建了展示新生代力量的舞台。而这种创新与探索,也为全媒体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多元化思路。
红星新闻评论部副主编王涵认为,媒体与高校应在人才、平台和教学三个层面共同发力培养全媒体人才。她认为,过去,许多新闻学子都是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才逐渐着手新闻业务的实际操作,也往往需要经历由“老记者”带领到成为一名合格记者的过程。在王涵看来,这一过程其实可以通过高校和媒体双方合作实施一些线上与线下的项目、课程等,让学子提前熟悉新闻业界。同时,同学们也需要借助专业的媒体平台来真正走入“新闻江湖”,在全媒体传播渠道中主动经受锤炼。
主办方团队工作照
王涵表示,本次评论比赛其实也起到了充当双方共同培养全媒体人才的积极作用,在学生创作、作品展示和线上分享交流会等层面均有体现。“我非常推荐有能力的学生以‘视评’这样一种对作者来说时空相对自由的文体切入创作,与真正的媒体评论员比肩试高低”,王涵说。她建议新闻学子们基于自己的特长和资源,积极开设自媒体,探索创作和运营的有效之道。
线上颁奖典礼直播
作为本次比赛的评委,我院操慧教授在线上进行专业分享时表示,此次比赛搭建了一个评论参与和探新的公共平台,它延伸了课堂教学和互动的时空。在她看来,网络为观点表达提供了重要通道,而青年学子作为社会活跃力量,扮演着引领时代和社会发展创新的角色。所以当技术撬动信息与观点输出形态的变化时,青年的认知与参与定是其中的主流。操慧教授表示,此次比赛很有意义,她鼓励青年学子主动拥抱新技术,掌握在文字、图像、声音等跨媒介叙事中的言说能力,培养信息数字化的媒介素养,激活传统积淀,让表意在构建社会共识的过程中发挥聚合智识的功用。
线上颁奖典礼直播
实践出真知 参赛者有感
“8月初,有朋友把比赛报名的推送转发给我,说我聊天就像讲相声,肯定适合做‘视评’。但我其实是那种私下里可劲儿地口嗨,一遇到正事就秒怂的人。不过最终还是决定试一试,想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圈,就抱着学知识长能力的心态报了名。将视觉元素融入严肃的新闻评论,以更加有趣的方式讲述社会问题、启发受众思考,是我一直想做又缺乏勇气和机会去做的事。这次终于迈开步参与其中,最终获得的二等奖,是评委老师们对我的鼓励,也是我认识自身不足的契机。这次的获奖对我而言很重要,它减少了我的不自信,让我认识到自己也有做‘视评’的潜力;而获奖本身,是用温和的方式提醒我这个评论小白: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2018级新闻学本科生 祁家宁(二等奖获得者)
祁家宁 作品截图
“因为此前一直接受的是文字方面的新闻评论教育,我也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文字评论作品,所以在‘视评’方面鲜有尝试。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这次比赛,也真切感受到了文字表达和视频呈现之间的差异和联结。而新的收获是,视频的呈现方式似乎给了创意和灵感更‘长’的‘飞行空间’,从文字创作、拍摄到剪辑,每个环节都可能随时迸发新的想法,最后的作品其实也是对既有想法和‘临时创意’的整合。在这次比赛中,我真是觉得大家的创意、思考和表达都太棒了,非常值得学习;而老师们的线上分享和赛后的专业点评,也如甘霖般为我这个‘视评小白’浇灌了太多养分。作为新闻学子,唯有潜心思考、继续探索!”
——2019级新闻学硕士生 王北辰(三等奖获得者)
王北辰 作品截图
“在参加这次比赛时,我正在为去凉山昭觉的支教收拾行李,所以时间比较紧张。这次视频形式的评论偏向于新媒体的话语特征,注重互动性、趣味性和个性化。这和我平时的个人风格和说话习惯有很大差异,我比较偏爱社论那种庄重、严谨的观点表达,所以这次创作于我而言还是有点难度,最后我决定制作一个动画小人来代表我出镜。开始制作时觉得很难,不知道怎样让小人动起来;后来我想到了电影的实质其实是很多图片的快速切换,就做了几张不同姿势的小人的图,把它们连接起来,小人就动起来啦!之后看了其他选手的作品,还是有很多启发,希望通过这次的学习,自己可以往更多样的形式发展吧!”
——2021级新闻学硕士生 王薇
王薇 作品截图
“很荣幸能够参与此次比赛,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将文字评论以视频形式呈现出来。我深知自己的作品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画面清晰度不够、动作不够自然、面对镜头还是会比较紧张等,但总体来说算得上是一次格外有趣的体验,藉此也对这种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创作有了更切实的理解。同时特别感谢三位老师的指导,让我在文本和视频制作上有一定的规矩可循,也令我意识到还有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观点先行的必要性、为受传者创设思考情境等,相信上述种种都将成为我之后进行媒体实践的宝贵经验。”
——2017级新闻学本科生 陈昭博
陈昭博 作品截图
青年学子,蓄积力量,
我们在成长路漫步,我们在新时代发声。
丹桂飘香,硕果繁盛,
我们在参与中积累,我们在探索中前行!
点击链接,看我院学子更多比赛精彩表现:
《我院学子获第四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三等奖及最佳数据新闻可视化奖》
https://mp.weixin.qq.com/s/pirmj4pejPuE358o42Ivmg
《展翅高飞 | 我院广告学专业本科生喜获第四届“电通·创新人才培训营”创新奖》
https://mp.weixin.qq.com/s/iUZtapVc4HckIsNW4ypUBg
《创佳绩 | 我院学子荣获腾讯“我的幸福平安年”万名大学生新媒体日志活动奖》
https://mp.weixin.qq.com/s/GQW5gChus1Yv0lpFimDAVg
采写:王薇、王北辰、陈悦月
图片:部分来自红星新闻
编辑:李彪
责编:操慧